新闻网
在工科院,她用爱与责任把思政课教“活”了
2016-12-22   文章标签:党委宣传部

 

学生用书本占座

 

江晓燕利用课间和同学们交流

 

1210日下午,财经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一学生吴艳玲早早来到教学楼阶梯教室,这天下午的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课的是思想政治课部的青年教师江晓燕。吴艳玲像往常一样坐在最前排。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似乎意味着枯燥无趣,但在江晓燕的课堂上,却鲜见捧着手机的“低头族”、目光呆滞的“神游族”和趴在桌上的“呼呼族”,抽象的理论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很多学生觉得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得很快”。

老师激情澎湃,这样的思政课听起来很“过瘾”

“思政课本身很枯燥,让人昏昏欲睡,如果老师再不激情澎湃,如何让学生融入其中呢?我把每一堂课当作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而倍感珍惜。”任教10余年来,江晓燕始终保持着“一走进教室就不觉得累”的激情状态,手舞足蹈、眼神交流、四处走动加上穿透力十足的嗓音,是江老师的课堂标配。 “老师上课从不看讲稿,也很少站在讲台上,一般都是站在学生座位的过道里边走边讲。老师能把一些革命理论,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枯燥的内容被演绎得绘声绘色,这样的思政课听起来很‘过瘾’”,吴艳玲说。

不仅有着激情四射的台风,“她让你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学生说。一节课下来,在课堂里四处走动时,江老师和每位同学都会有眼神的交流,让大家对她产生一种信任和亲切,也使得我们上她的课更认真。”

“朋辈”教育下的思政课让学生更“解渴”

当下,“90后”的大学生,大多具有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对灌输教育并不“感冒”。可是,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江晓燕的角色从“长辈”转换为“朋辈”,在思政课教学中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我很清楚自己的职业就是教书与育人,不仅要教给他们丰富的知识,还要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去了解他们,引导他们,能让一位又一位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走出心中的阴霾,迎接外面阳光,接受雨露的滋润,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与成才,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与安慰。”江晓燕由于深谙“理论联系实际”之道。凡是上她课的学生,名字几乎都能叫出。她用各种方式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她的QQ好友,微信好友,学生就占了八九成,她鼓励学生和自己交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就业选择上,她也给了学生很多建议。

在江晓燕的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点之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她的课堂上,会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经历讲解,有时也会谈及自己的爱情、女儿,和谐美满的家庭,受到了“90后”学生的欢迎,私底下都称她为“燕姐姐”。

互动教学让学生品味到思政课的美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创造让学生参与的平台,使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大大提升。

江晓燕一直坚持引导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及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索走出教室,用大量鲜活的案例、穿插辩论、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 通过“声、光、影”等方法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课堂讲授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讲到的学生恋爱、婚姻的内容时,江晓燕要求学生在课后或课前利用业余时间看看电影《失恋33天》,通过课堂交流电影观后感,再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分析总结,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发问、讨论、引导、总结,原本让人觉得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却是这样的生动活泼,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让思政课从 “训话课”成为滋养学生的“心灵鸡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门理论性超强的课程,与90后大学生的生活似乎有点远。江晓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比赛,她站在一旁扮演着“导演”的角色,适时插话询问“推波助澜”。寓教于乐的课堂,让学生们一直处于兴奋获知的状态中。

党委书记、校长唐健禾表示,学校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发挥思政课堂固本铸魂作用,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接地气”,使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育人效果。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